扫一扫
发布时间:2024-09-14 22:30:48 | 浏览:
m6米乐平台河南金山化工集团,是安徽芜湖光伏玻璃企业的原材料供应商。“每个月,我们要从周口往芜湖运送14万吨原材料,来回七八十船。”据企业物流经理杨涛介绍,过去,货船需沿淮河到蚌埠闸,进入洪泽湖后,转京杭大运河再进长江,全程800多公里。“有了江淮运河,距离缩短300多公里,时间节省四五天,一年可节省运输成本近千万元。”
习指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世界人民对安全稳定的期盼,中国践行全球安全倡议,不断凝聚各方共识,推动消弭国际冲突根源、完善全球安全治理,为共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作出不懈努力。希望本届论坛继续秉持平等、开放、包容、互鉴精神,凝聚共识、深化互信,为共同应对全球性安全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专家朱振彬。 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北京文化守护人朱振彬古籍修复专家,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1980年入职国家图书馆,学习古籍修复技艺。先后参与敦煌遗书、《永乐大典》、西夏文献、“天禄琳琅”专藏等重要古籍修复项目。一部十厘米厚的青蓝色封面的清朝善本,被朱振彬小心地从保险柜里拿出来,封面几乎完整,但内里的纸张已经泛黄、破损、酸化,在静谧的国家典籍博物馆一层,一张长180厘米,宽90厘米的橘黄色操作台,羊毫毛笔若干,糨糊碗、剪子、喷壶等工具占满操作台的边角,打一盏台灯,这本书就躺在中央。这是朱振彬的工作台,他手持毛笔,蘸一点糨糊,修补被蛀出的虫洞,这方寸之间,一本本“受伤”的古籍经由他高超技艺被抢救出来,这样的动作,他做了四十多年。今年62岁的朱振彬已经从国家图书馆退休两年,现在被国家典籍博物馆返聘。他曾参与《敦煌遗书》《永乐大典》《西夏文献》《天禄琳琅》等众多珍贵古籍的修复工作。埋首故纸堆中时,他18岁,现在,他头发灰白,从过去的“小徒弟”,变成了“老师傅”。从认纸学起1980年,18岁的朱振彬高中毕业,来到中国国家图书馆前身——北京图书馆学习古籍修复,拜78岁的古籍修复专家张士达为师。张士达16岁到当时在京城古籍修复久负盛名的琉璃厂肄雅堂古书店学徒,后曾在琉璃厂开设“群玉斋”书店,1956年来到北京图书馆从事古籍修复工作。什么是古籍修复?朱振彬也“懵懵懂懂”,师父从认纸教起,“竹纸是光滑的,抖起来有‘唰唰’的清脆的声音,皮纸稍微涩一些,抖起来闷闷的”,每一种纸区分厚薄、颜色、纹理,分辨时要用眼睛看,上手去摸,用耳朵听。“纸都是手工造的,抄纸师傅可能这一张劲大一点,那一张劲又小一点。”几百年过去,有的遭了天灾,有的被转手数次,纸张被氧化,中间的颜色浅,边缘的颜色深。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专家朱振彬的专用修复工具。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另一项基本功是打糨糊,“古籍修复的糨糊必须是纯天然的小麦淀粉,根据书的厚薄程度,调整水和面粉的比例,薄糨糊舒展,厚糨糊吸水黏性强,糨糊调得太厚,补在书叶上,会凸出来一块,薄了,又不好粘连。学会了选纸、打糨糊,朱振彬的手上多了一本旧书,开始在实践中磨炼。技术是一头,沉得住气又是另一头,18岁的朱振彬一开始要面对的是整整一本书的虫眼,“每一页都有,每个一两毫米,但每一个都要修补。”无数次从不耐烦到坐定后,靠着刚刚到手的基本功和师父传授的技术,朱振彬修补好了第一本古籍。师父教给了朱振彬修复的技术,也影响着他的性格,“他对工作非常专注,沉默寡言,我后来也随了他。”“整旧如旧”1983年,朱振彬出师,回到北京图书馆。他还记得,刚工作不久,接触到一批彝文古籍,“可能当时藏书的条件不太好,一打开,一股怪味儿就冲上来”,朱振彬和同事们没来得及做好防护,长了一脸红疙瘩。1991年,国家图书馆开始大规模修复敦煌遗书,那时,曾经的小徒弟们已经站到了古籍跟前,挑起了大梁。敦煌遗书是对1900年发现于敦煌莫高窟17号洞窟中一批书籍的总称,包含了2世纪至14世纪的古写本及印本,总数约5万卷。朱振彬在讲述他修复《天禄琳琅》藏书的经历。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因为时间久远,纸张边缘破损,老化、断裂,被污物侵蚀,每个“病灶”都得有对应的治疗方案,纸张被污物侵蚀脆化,需要用热水浸泡,去除污物并使卷子柔软。有的纸张脆化成细小的碎片,朱振彬就如拼图一般,判断碎片从哪一页掉落,再将它们一一拼好。朱振彬的前辈们也在敦煌遗书里留下了大量修复痕迹,以现代的眼光看,大多十分随意,破损的部分直接以打补丁的方式裱补在经卷背后,使用糨糊大多十分黏稠,裱补后纸张僵硬且大都皱褶不堪。在修复时,他们尽量保持原状,揭下补纸,去除上面多余的糨糊,展平卷子,经补破后,再把原补纸复原。这是此次修复的大原则,“整旧如旧”。2002年,敦煌遗书陆续修复完成。“书砖”和“酥皮点心”敦煌遗书修复的同时,朱振彬和同事们又参加了《永乐大典》的修复项目,随着诸多国宝级典籍的修复完成,朱振彬逐渐成为了中国国家图书馆顶尖的古籍修复师。2013年,朱振彬迎来了更为艰难的“天禄琳琅”修复项目,“天禄琳琅”是清朝乾隆皇帝的藏书精华,也是仍存世的清代皇室藏书。彼时,中国国家图书馆共收藏“天禄琳琅”线部,其中有不少已经糟朽、絮化、粘连,无法展阅,属于一级破损,急需抢救性修复。由于“天禄琳琅”藏书中的很多书册纸张酸化严重,如果不能完成去酸,有些纸张一碰就会成为碎屑,这样的书册被朱振彬称作“酥皮点心”。他和同事们“通常是用千分之三的碱性溶液为它去酸,为了确保碎片化的纸张不会在去酸过程中被水冲走,朱振彬就小心翼翼的将这些碎片纸用化纤纸从上至下将其包住,再缓慢放到盛有弱碱性水的盘子中去酸,去酸后纸张才最终恢复了弹性。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专家朱振彬参与了《永乐大典》的修复。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另一个修复时遇到的重大难题是书页间的粘连。这种时候,朱振彬通常会将其悬挂在蒸锅上方,用烧开的水蒸气熏蒸以达到将纸张中的胶质软化的目的。粘连最严重的《丹渊集》就像一块“书砖”,他将书包起来放入蒸锅,每隔两三分钟,都要打开来看熏蒸效果,再用特制的竹起子一点点将书页揭开,然后再将其放入蒸屉熏蒸,如此反复,整整用了一个多月整册书才完全揭开。不仅技术上颇有挑战,原料上也出现了难题。一些古籍中使用的纸张已经难以寻得,即使是有经验的抄纸师傅,也难以还原一些纸张的制造工艺,达不到古纸的原貌和品质,例如在“天禄琳琅”中,一部分纸张采用了开化纸和太史连纸,可如今,这两种纸已经难以见到,制造的技艺也已经失传。这不是孤例,“天禄琳琅”中的《汉书》元大德刻本,书衣用的是粉蜡笺纸,由于粉蜡笺纸因造纸技艺失传而无法找到,导致它的修复面临无纸可用的境地。“粉蜡笺纸继承了魏晋时期的填粉工艺,又继承了唐代的施蜡工艺 ,它把粉和蜡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表面特别光滑而且细腻,但是二十世纪初,这种纸就失传了。”为了修复《汉书》的书衣,朱振彬和同事们从古文献入手,从字里行间寻找粉蜡笺纸的制作线索,再根据这些线索加工现有的纸张,经过无数次的实验,终于仿制出了一种与书衣工艺接近、外观一致的粉蜡笺纸,“力图还原书衣的沧桑感和古朴感。”“天禄琳琅”的修复用了八年,这是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最大的一次针对国图珍贵古籍的专项修复行动,被誉为古籍修复的里程碑项目。技艺传承四十年前,朱振彬通过“师带徒”的方式,耗时三年出师。这是古籍修复人员培养最传统的方式。2013年,在“天禄琳琅”这个项目上,朱振彬又用“师带徒”的方式,带领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骨干崔志宾具体承担修复工作。教学、研究、修复,60后带着80后,让年轻一代在项目中历练,一批青年古籍修复人才就此成长了起来。尽管“师带徒”能保留最原汁原味的技艺,但耗费时间太长,朱振彬说,目前,古籍修复已经探索出了师带徒、高校、传习所等三种培养模式。朱振彬担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文物鉴定与修复方向硕士生导师,以及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本科(古籍鉴定与保护方向)、首都联合职工大学国家图书馆分校古籍修复专业授课工作。2024年8月23日,国家图书馆,一名年轻的古籍修复师在修复古籍。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一种新的培养模式——“传习性培训”也在同步进行,“国家图书馆的老师傅们到各地去,通过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促进人才的发展。”目前,全国已经有47家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朱振彬同时也兼任国家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江苏传习所的导师。江苏传习所位于南京图书馆,是古籍藏量全国第三的收藏单位。6年的付出得到回报,9月12日,朱振彬收到江苏省古籍修复竞赛的比赛结果,经过专家评审,四个一等奖中,有三个属于南京图书馆,他兴奋得一夜未眠,“这是我们开设传习所取得的巨大成果。”如今,朱振彬的古籍修复故事还在继续,他的手经过了千百年破损的纸张,也将更多古籍修复的后辈托举起来,延续着“纸寿千年”的奇迹。新京报记者 李冰洁编辑 胡杰 校对 李立军
姓名权是自然人对其姓名享有的决定、变更和使用的权利。生活中,因姓名权产生的纠纷多种多样。他人冒用自己姓名怎么办?子女可以随母亲姓吗?9月12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公布了三起典型案例,阐释法律对姓名权的规定与保护。 子女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 新京报记者从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了解到,王芳与李俊恋爱后步入婚姻殿堂,婚后于2010年生育一女李小雨。孩子出生后,王芳与小俊因感情破裂离婚,小雨由王芳抚养。不久之后,王芳与一名王姓男士再婚,一家人生活融洽。李小雨认为,母亲与家人都姓王,只有自己姓李,共同生活中有很多的不便之处,为了能更好地融入家庭,故将其生父李俊起诉至法院,希望法院支持跟随母亲姓氏。 庭审中,李俊因工作繁忙未出庭应诉,但其提交书面答辩状称经与王芳协商,同意李小雨随其母亲姓氏。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李俊承认李小雨的诉讼请求,不违反法律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子女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且根据本案实际情况,李小雨随其母亲王芳姓氏更有利于其健康成长。法院最终判决李小雨可随其母亲王芳姓氏。 法官认为,自然人不仅有权决定随父姓、随母姓或采用其他姓,还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名字,决定是否使用别名、艺名、笔名等其他名字。民法典还规定,自然人应当随父姓或者母姓,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在父姓和母姓之外选取姓氏:(一)选取其他直系长辈血亲的姓氏;(二)因由法定扶养人以外的人扶养而选取扶养人姓氏;(三)有不违背公序良俗的其他正当理由。少数民族自然人的姓氏可以遵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冒用他人姓名注册公司构成侵权 另一起案例显示,张先生偶然得知自己被A公司注册为其公司股东和监事,可是经过仔细回想,他确认自己从未与A公司有过任何交集,也并没有在A公司从事相关管理和投资活动,因此认定A公司擅自冒用自己的姓名进行了工商登记。 张先生认为,A公司盗用自己身份信息的行为侵犯了其姓名权,故将A公司诉至法院,请求法院判令:A公司停止侵害水果百科大全,向市场监督管理局办理变更撤销公司将他作为股东、监事的登记;A公司在报纸刊登声明及赔礼道歉;A公司赔偿财产损失(鉴定费)4000元;A公司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5000元并承担本案诉讼费用。 庭审中,A公司经合法传唤,未到庭应诉,也未提交书面答辩状。 法院经审理查明,A公司工商登记显示,股东为包括张先生在内的3人,张先生另还担任该公司的监事。后A公司营业执照被吊销。提起诉讼前,张先生自费委托鉴定机构就A公司曾留存在工商档案中“张先生”的签字是否为其本人笔迹进行了鉴定。鉴定机构出具的鉴定意见显示,认为A公司工商登记信息中“张先生”的签名并不是张先生的笔迹。 法院经审理认为,根据张先生提交的鉴定意见,张先生所述在其不知情下,被冒用姓名,成为A公司股东及监事的事实成立。A公司的行为侵犯了张先生的姓名权,应依法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最终,法院判决A公司停止侵害张先生姓名权,并向工商登记机关申请办理变更、撤销张先生相关信息的登记手续并赔偿张先生财产损失4000元,驳回张先生的其他诉讼请求。 法官提示,生活中因身份证件丢失导致他人冒用姓名进行工商登记的案例屡见不鲜,一旦被注册为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或股东、监事等,可能意味着要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因此,要妥善保管自己的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一旦丢失立刻挂失。发现他人冒用自己信息的,收集证据后及时维权,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自愿让他人借名买车不构成侵犯姓名权 第三起案例显示,王先生名下有一辆京牌小轿车。早年,他的一名亲戚因要在北京做生意,向王先生提出借用名下车辆。考虑到自己不在北京生活居住,王先生同意车辆由亲戚无偿使用。为了方便处理违章等事务,王先生还将自己的身份证原件、车辆手续等一并给了这位亲戚。然而,该亲戚在使用车辆期间,将王先生的身份证原件、车以及车辆行驶手续一并以9万元转让给了李先生,李先生又用王先生的购车指标购得一辆新车。 一天,王先生突然接到保险公司电话,称其名下车辆发生事故,王先生向亲戚核实后才知道自己名下的车辆和购车指标被转让给了李先生。王先生认为,李先生使用其证件和购车指标购买车辆的行为侵犯了其姓名权,起诉要求李先生向其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10万元。 庭审中,李先生辩称,王先生把身份证转让给他人,自己花9万买了其购车指标,王先生对此应该是知情的,李先生购买指标后仅用于买车,未以王先生的名义从事其他活动,因此其没有侵犯王先生的姓名权。 法院经审理认为,本案中,王先生自愿将身份证及车辆相关手续交给他人,李先生称,自己购买王先生的购车指标用于购车。王先生虽强调是亲戚未经其许可出售车与车牌,但未就此提交证据证明,因此法院对其主张不予采信。 王先生将身份证及车辆相关手续等重要材料交给他人,未妥善保存的行为,为自身增加了风险。现并无充分证据证明李先生以干涉、盗用、假冒等方式侵害王先生的姓名权,故王先生以李先生侵犯姓名权为由要求李先生承担侵权赔偿责任,无事实及法律依据,对此不予支持。最终判决驳回王先生的全部诉讼请求。 法官认为,现实中,受部分地区限购政策的影响,借名买车、借名买房的事例屡见不鲜。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对车辆、房产购置和交易有特殊规定和限制的,购买人必须满足规定的条件,购买资格具有专属性,如果借用他人名义购车、购房,属于恶意规避法律法规政策的行为,双方签订的合同可能因违反法律强制规定而无效。一旦合同无效,实际出资人虽然可以拿回出资,但无法取得房产或车辆的所有权,名义人也有可能丧失相关购买资格。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新京报记者 吴淋姝 编辑 杨海 校对李立军